首页 > 德甲 > 谣言、摆拍等非正常手段在热点舆情传播时产生十分负面的破坏作用
2024
02-08

谣言、摆拍等非正常手段在热点舆情传播时产生十分负面的破坏作用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回顾2023年,党和政府顶住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取得可圈可点的成就,舆论心态整体积极乐观。但由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叠加,网络舆论场依然复杂多变。法治网舆情中心根据政法舆情数据库收录的162起热点舆情事件以及知微数据2023年度100起有影响力事件,从热点舆情类型、舆论传播格局以及舆情发酵机制三个层面,对年度网络舆论场进行全年跨度的分析。

  一、年度热点事件的主要类型

  截至12月21日,除了娱乐话题之外,知微数据统计的2023年影响力较高的舆论事件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体育、民生、消费等社会热点事件,共38起。2023年是“体育大年”,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成为本年度影响力最高的事件,影响力指数高达99.4,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则以92.9的影响力指数进入全年前十。2023年全国高考开考、淄博烧烤火爆 “出圈”、李佳琦直播怼粉丝、江西警方通报胡某宇遗体被发现等民生和消费领域类的社会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相关舆情事件的热度整体处于高位。江西胡某宇事件、成都2岁女童被烈犬咬伤等法治事件发酵成全国范围的公共话题,理性讨论中不仅凝聚公平正义等舆论共识,也促使公众持续形成法治思考和诉求。

  二是时政热点事件,共19起,包括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认房不认贷”政策发布、多地开展医药反腐行动等,向公众展示出国家治理的新成就。在相关话题中,房地产转型、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等关乎经济稳健复苏的重大政策、活动以及举措,是舆论关注的重中之重,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所在。

  三是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类事件,有13起,包括甘肃临夏州积石山6.2级地震、京津冀特大暴雨、齐齐哈尔中学体育馆坍塌等事件。今年以来,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多发频发,不断冲刷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是影响网络舆论场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但也要看到,各地各部门绷紧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的弦,“中国式救援”的速度力度感动公众的同时,应急响应及处置工作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国际事务,本年度有11起国际事件在国内舆论场产生关注热潮,如以色列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日本正式启动核污水排海、俄罗斯私营军事集团瓦格纳“叛变”事件等。

  二、舆论传播格局的新特征

  随着数字化传播和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舆论传播格局也经历了深度调整,多种舆论主体或重新赋权,或加重影响力,体现在网络舆情领域,2023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反映出一些新特征和新变化,值得引起关注。

  1. 年轻网民对舆论场的掌控力进一步显现

  从参与主体看,借助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青少年网民的发声空间与创作平台更加丰富,他们对舆论传播格局的影响力突出表现在网络词的流行上。每到年末相关机构均会进行年度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盘点,侧面反映出年轻网民对舆论趋势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网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网络流行词还频繁出现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使得热点舆情呈现“标签化”传播特征。年轻网民通过网络段子、表情包等载体,表达强烈的情绪,如“鼠头鸭脖”“地铁判官”“哪李贵了”等由网络标签词获得广泛传播,甚至成为类似社会事件的刻板印象标签。同时,在青年用户集中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发源于此的流行语扩散到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引发新的跨圈传播潮流。此外,青年网民的反感专家话语、反抗专家权威的趋势也在“网络狂欢”中显现,例如网民常常在围观热点话题中的专家建议时,发出大量的嘲讽性、调侃性评论,其中“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评论是网民声量最高的观点之一。

  2. 短视频平台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从传播渠道来看,在短视频和直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发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舆情数量增多。据统计,2023年发生的162起热点政法舆情事件中,有65起事件为短视频发酵。甚至在部分事件中,短视频成为最主要的传播载体。二是精心摆拍设计的虚假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舆情源头,例如那些专门聚焦生活痛点,故意挑动对立情绪的摆拍视频,屡屡引发舆情。三是涉及头部直播平台主播的舆情事件在2023年较为凸显,直播间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发酵的新场景。如董宇辉、李佳琦等头部主播进入知微数据百大影响力事件榜单,主播“小杨哥”“红绿灯的黄”等人被曝光出现低俗直播、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问题,引发网络舆论的一致讨伐,倒逼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治理的力度。

  3. 视频信息的虚假传播成为舆情治理重要挑战

  从传播方式看,2023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迅猛发展的一年,从ChatGPT的现象级应用到百度发布中文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讨论贯穿全年。但是随着技术被滥用的风险扩大,新的安全隐患日渐凸显,不仅大肆侵蚀着舆论生态,还进一步放大谣言的破坏力。从“AI孙燕姿”走红,到“AI换脸”“AI配音”诈骗,增加了管控难度。今年多地公安机关查处了网民为吸引流量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文章或视频造谣的案例。随着短视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深度合成技术在仿真、拟真环境下的应用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治理挑战也将更加严峻。

  三、热点舆情发酵机制的新特点

  纵观2023年度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舆论传播格局变化的同时也刺激舆情发酵和演化的规律呈现出新的特点。

  1. 情绪传播和过度共情导致舆情失焦

  在当下舆论场中,情绪共振和感情共鸣的推动网络事件发酵成热点舆情的决定性因素。受到现实社会中的风险、不确定性以及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部分网民往往抱着消极心态评价热点事件,其中负面情绪对热点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得到增强,多数热点事件出现了非理性情绪宣泄的现象,导致公众情绪存在被煽动、被扭曲以及被利用的风险。热点事件中的过度共情现象产生的汹涌民意更容易酿成争议性舆情风波,诸如“熊孩子”等小矛盾小纠纷以社会常态现象的形式出现,使得网络舆论偏离正常的发酵路径,常常走向失焦局面。

  2. 舆情“泛化”现象致使信任危机扩大

  舆情“泛化”是指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针对舆论讨论主题、主体以及对象的上升和扩大。2023年度的舆情泛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普通个案或偶发极端案件被赋予代表性和普遍性,进而对相关部门或地域产生“全盘否定”“全面质疑”的讨论空间,侵蚀政府公信力基础。一些网络谣言奔着挑动性别对立等公众情绪而精心炮制的,尤其是大量视觉化内容的传播轻易唤起公众情感,也加速了事件的泛情感化趋势,舆情反转之外增添情绪反转色彩,增加舆情失序风险。

  3. 多重网络推手介入舆情发酵和演化过程

  在流量格局的刺激和诱导下,多重网络推手深度介入和干扰舆情发酵及演化,谣言、摆拍等非正常手段在热点舆情传播时产生十分负面的破坏作用,尤其需要引起警惕和防范。反映在2023年的热点舆情事件中,表现如下:网络大V和自媒体带节奏式的“造热点”“蹭热点”,通过定义事件性质、引领讨论方向等方式,推动情绪传播和情绪释放;“网络水军”操纵舆论,恶意误导舆论,煽动群体对立或网络暴力,是造谣传谣的重要推手,起到“加速器”“放大器”等作用;平台算法推荐所产生的茧房效应,同样刺激网络舆情朝着更加偏激的方向演进。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谣言、摆拍等非正常手段在热点舆情传播时产生十分负面的破坏作用
谣言、摆拍等非正常手段在热点舆情传播时产生十分负面的破坏作用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