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去世了,享年82岁。即便是不懂足球的人,应该也听过“贝利”这个名字,因为他是“球王”,举世公认的球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足球”这项运动的代名词!
三夺世界杯,1281球
对于大多数现代球迷来说,都没有亲眼看过贝利踢球,顶多就是在录像里面欣赏过球王的风采,所以没有最直接的印象。但是,这完全不能否认他的历史地位,如果只有一个GOAT,那么不是马拉多纳,也不是梅西,就是贝利。
贝利的历史地位为何如此之高?一方面,他三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是史上唯一一人,其他任何巨星都没有能够做到过!
1958年,年仅17岁的贝利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结果1/4决赛对阵威尔士打入全场唯一进球,半决赛对阵法国上鸭演帽子戏法,决赛5-2击败瑞典夺冠,梅开二度!
1962年世界杯,贝利小组赛第二场就受伤,最终躺赢第二冠。但1970年世界杯,他6场比赛贡献4球6助攻,参与10球,包括决赛4-1意大利的1射2传!
另一方面,FIFA认证,整个球员生涯,贝利各项赛事出场1363次,攻进1281球!虽然其中包括很多非官方比赛,但无论如何,能进1000+球,都已经是非常伟大的成就。而Rsssf的统计则显示,他在831场竞技性比赛中录得767球,场均超过0.9球,相当惊人!
此外,不仅能进球,贝利的速度非常快,射门力量惊人,有强壮的身体和精湛的控球,能玩儿各种花活,同时还非常无私、谦虚、愿意为队友服务,生涯367次助攻多于梅西和老马,具备了一名进攻球员的所有优点,简直就是梅西和C罗的结合!
因为他,足球成了第一运动
当然,以上还不是贝利成为“球王”的全部原因。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以他为核心的巴西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足球,彻底改变了足球的生态和发展轨迹,奠定了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基础!
1958年世界杯,贝利和巴西夺冠后,美国《时代周刊》就赞叹道:“他们给现代足球展现了另一种概念,他们操纵那难以控制的足球时,就像控制着捆在他们脚上的棉球一样简单。”
1970年世界杯,是第一届彩色直播的世界杯。在色彩的魔法加持下,贝利领衔的桑巴军团踢得如梦似幻,一下子征服了全世界球迷,让更多人一下子爱上了足球这项运动。
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确实是几乎以一己之力带领阿根廷夺冠,是前无古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但世界杯之所以如此重要、如此受关注,都是因为巴西,因为贝利,从这一点来说,贝利的影响力无与伦比。
因此,贝利在1980年被《队报》联合多家报社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1999年被国际奥委会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之一”,2000年获首届劳伦斯终身成就奖,2001年被FIFA评为“20世纪最佳球员之一”,同年被《法国足球》组织30位金球奖得主联选为最佳球员,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2013年,获得首届荣誉金球奖。
他改变了巴西
对于巴西这个国家来说,贝利更重要。他的成功,完美驳斥了巴西国内当时的种族优劣问题,让足球成为了巴西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足球刻进了巴西人的DNA当中。
1970年贝利率队夺冠之后,《巴西日报》自豪地写道,这是足以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提并论的成就。美国可以将人类送上月球,是经济与科研能力的硬实力象征。巴西虽然没有美国那样的实力,但能够用足球来影响世界,是娱乐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足球的成功,让巴西人的民族自信与自豪陡增,经济增长率连续6年达到10%。而在1972年接受采访时,贝利就说道:“巴西是自由国度和充满欢乐的土地。我们是自由的人民,我们的领导者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并且用宽容和爱国主义统治我们。”
连巴西军政府都不敢得罪他。贝利1974年退役时,时任总统梅迪西就努力劝说过他,因为他是巴西这个国家的象征与代表,或者说,如果全世界只知道一个巴西人,那么一定就是贝利。
唯一遗憾:从未效力欧洲
如果说贝利的足球生涯有唯一的遗憾,那就是从未效力过欧洲联赛,也从未参加过当时的欧洲冠军杯。所以,也会有人借此“挑刺”,质疑他的伟大。
不过罕为人知的是,贝利曾经跟随桑托斯多次到世界各地巡回比赛,与很多欧洲球队有过交手。比如在英格兰,桑托斯击败过切尔西和斯托克城,战平过西汉姆联,一共打入19球,贝利包办其中的9球,对阵纽卡斯尔还上演过帽子戏法!
在法国,贝利9场比赛有8场破门,3次梅开二度。在意大利,他1959年2战国米狂轰6球,包括一次大四喜;也攻破过尤文、AC米兰、罗马、拉齐奥、那不勒斯的球门。
在葡萄牙,贝利连续5场对阵本菲卡都有进球,包括一次帽子戏法。在西班牙,他洞穿过皇马和巴萨的城池。还有德国、荷兰、比利时,等等。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贝利当年前往欧洲联赛里踢球,一样会表现得非常出色,绝对不会逊色于任何欧洲球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hongyun75.com/post/3295.html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_24直播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